
从东海之滨到云贵高原,两处文旅盛宴同时绽放,照亮中国文旅融合的多元画卷。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东海之滨的浙江象山墙头村,青石板路在璀璨灯光映照下泛着温润光泽。人群熙熙攘攘,欢声笑语回荡在古宅巷弄之间,这个位于墙头镇的古老村落,正沉浸在一场前所未有的热闹盛宴中。
与此同时,远在西南的云南丽江古城,玉河广场上正举行着“丽江古城“天雨流芳”越野跑嘉年华”,数百名选手穿梭于古街石巷,将运动活力与纳西文化完美融合。
东西两地,山海与古城,正以各自的方式书写着中国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篇章。
01 三万人夜涌墙头村:山海之间的乡村振兴实践

墙头村绝非“网红打卡”潮流下的偶然爆点,而是历经漫长岁月、厚积薄发的璀璨结晶。早在2013年,它便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貌,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从“保下来”到“活起来”,再到“火起来”,墙头村完成了一场华丽的“三级跳”。
第一跳,保文脉。 墙头村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南宋咸淳年间。当地政府对这些珍贵遗产高度重视,秉持着“不拆真遗存,不建假古董”的坚定原则,精心守护着历史记忆。
第二跳,活业态。 曾经沉寂的老宅,如今焕发出新的生机。咖啡的醇香从老宅的窗棂间飘散而出,吸引着年轻人驻足品味;祠堂里,悠扬的越剧腔调婉转回荡,传统戏曲的魅力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光彩。
第三跳,优治理。 交通的便利为墙头村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象西公路的畅通无阻,使得从这里出发,1小时便可抵达宁波,3小时能轻松抵达沪杭等大城市。
这3万人的涌入,并非是为了短暂的猎奇,而是为了体验一种“山海之间、古今辉映”的独特生活方式。
02 丽江古城的越野跑嘉年华:传统与现代的活力交融

当墙头村沉浸在山海之间的宁静与热闹中时,丽江古城正以一场体育盛宴展现着其另一面的活力。
2025年10月,丽江古城“天雨流芳”越野跑嘉年华在玉河广场拉开帷幕。600余名选手在古城街巷间开启一场融合运动活力与文化韵味的奔跑之旅。
本次赛事的赛道堪称丽江“多元地形博物馆”的缩影,更是“运动+风光”深度融合的典范。50KM精英组选手从玉河广场出发,沿玉河走廊进入黑龙潭景区,清澈潭水倒映着古柳垂丝,诗意扑面而来。
赛事负责人表示,这次越野跑嘉年华的举办,不仅为丽江注入运动活力,还以“体育+旅游+文化”的融合模式,让古城魅力焕发新光彩。
03 墙头实践:从乡土村落走向全国案例

墙头村的发展,靠的是“守正”与“创新”的双向奔赴。
守正,方能守住“村魂”。墙头村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对历史遗迹进行精心保护。老渡口,曾经是村民们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如今虽不再停靠竹木船,但那石阶上的系缆孔依然清晰可见。
文化不是“布景板”,而是“主场景”。当大学生们在明代天井中唱起《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传统戏曲与青春活力碰撞出绚丽火花。
创新,才能创成“产业”。台湾设计师梅森独具匠心,将三脚六西沪艺术馆打造成了一座“可阅读的立体杂志”。在这里,一杯香浓的咖啡,让人在品味中放松身心;一件当代艺术作品,激发着人们的无限遐想。
本地乡贤与返乡青年组成的“西沪艺创”社群,更是活力四射。他们一年落地30场主题活动,从艺术展览到文化讲座,从手工制作到音乐派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2025年4月,墙头镇的城乡文旅共生实践成功入选“2025城乡旅游目的地融合发展案例”,全国仅有6个案例获此殊荣。
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墙头村发展的肯定,更是为其他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04 丽江的文化盛宴:非遗传统与现代创意的交融

与此同时,丽江也在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持续的创新活力。
国庆期间,丽江千古情景区举办“火人狂欢节”活动。游客在景区内踏焰祈福、随火而舞,体验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
活动期间,拥有逾2800万抖音粉丝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表演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炭花舞”。夜幕降临,无人机编队腾空而起,以苍穹为幕、雪山为景,勾勒出一幅幅璀璨画面。
除火艺表演外,来自多个民族的演员身着节日盛装,手持火把巡游踏歌,以火为媒,祈愿国泰民安、幸福长存。
整个景区化身为“火之国度”,洋溢着喜庆热烈的节日氛围。
05 庭院经济3.0:墙头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在墙头镇,庭院经济作为农村特色产业“浓缩版”,已呈现出从农家乐到民宿、再到青年社区三个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2024年,以墙头镇溪里方村“壹里小院”为代表的3.0版本正重构乡村庭院经济新格局。
这座由清光绪年间三合院改造的复合空间,以“山是海的墙·青年社区”为内核,打破传统业态边界——正厅保留民宿功能,厢房变身手作工坊,后院设置窑炉与烧烤区,形成“住宿—生产—社交”三维空间叠合。
其改造保留木结构、青砖墙等传统肌理,融入落地玻璃、开放式厨房等现代设计,实现新旧时空对话。
区别于传统的卖床位,壹里小院构建“基础服务+体验经济+社群运营”三层盈利模型:13间主题客房保障现金流;联合晓筑文化、八一美术中心等机构开发非遗课程、艺术策展、自然研学等40余场主题活动,年创70万元收益。
更具突破性的是其“青年社区主理人计划”,吸引非遗传承人、自然导师等新乡人入驻,形成“原住民+新乡人+云村民”三元社群结构,通过每周常态化活动重构乡村社会关系。
06 从“一夜爆红”到“长红常青”: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无论是墙头村还是丽江古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都在于“以人民为中心”。
墙头村的实践深刻诠释了这一理念。其启示在于:铸魂不是“自上而下”的灌输,而是“人人参与”的共创。
让原住民成为“合伙人”。村集体积极作为,统一回购闲置农房,再以合理的价格返租给运营团队。村民们通过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共享了发展红利,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去年,墙头镇游客量突破80万人次,旅游收入7800万元,同比增长6%,新增就业80余个。
让游客成为“新村民”。建立“乡村共创”机制,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上海设计师认领老宅,将其打造成独具特色的艺术空间;杭州咖啡师入驻古祠,让传统建筑弥漫着咖啡的香气。
让传统文化成为“活教材”。把“红木犀诗社”诗课开发成研学课程,让孩子们在诗词的海洋中遨游;把竹根雕、渔编、海盐制作变成“可以带走的体验”,孩子们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完成了文化的传递。
今夜,当墙头村的灯火渐次熄灭,西沪港的潮水再次涨起;当丽江古城的选手们完成比赛,玉河广场恢复宁静,两地的喧嚣终将随夜风散去。
但墙头村村民心中种下的文化自信,已如大雷山的岩石般牢牢扎根;而丽江古城体育+旅游+文化的融合模式,则为古城保护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东海之滨到云贵高原,两种不同的文旅发展模式,共同描绘着中国文旅融合发展的多元画卷,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诗意家园。
(本文作者洪斌,宁波人,拥有多重身份,包括作家、诗人、客座教授、评论员、总编及高级记者,并担任多领域顾问。其发表文字作品总量逾700万字,2023年凭诗词作品获首届“春华杯”全国诗词大赛一等奖,凸显深厚文学造诣。)
本信息由:【新青年编辑部© 】编辑发布 引用请注明出处: https://www.newyouth.org.cn/china-news/2025/10/05/archives/18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