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与生态共生绘就中国可持续发展鲜活样本
近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行动运动框架下的《发现美丽中国-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推介行动》授牌仪式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小黄村隆重举行。作为该行动实施方的中国传真新闻社社长李家辛亲临现场,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荣誉称号正式授予小黄村侗族大歌,表彰其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方面的卓越实践。这一重要举措不仅让深藏于黔东南深山的民族瑰宝获得国际认可,更以具体案例诠释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内涵,为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搭建了重要桥梁。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行动运动是联合国秘书长的特别倡议,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执行办公室主办,总部设于德国波恩,其前身为2002年由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设立的联合国千年运动,2015年起任务延伸至支持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运动核心使命在于参与、宣传和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积极变革,倡导重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使其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与地球永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启动的《发现美丽中国-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推介行动》是中国传真新闻社于2024年9月19日正式发起的重要传播工程,旨在通过多媒体、多语种、多渠道的传播矩阵,系统梳理、集中展示中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实践成果、发展进程与美好愿景,为国际社会提供读懂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窗口,分享兼具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的发展经验。
此次小黄村侗族大歌获此殊荣,正是该行动发掘中国可持续发展多元样本的重要成果。小黄村坐落于从江县东北部,四面环山、溪流潺潺,3000余名侗族村民世代聚居于此,这里素有“诗的故乡、歌的海洋”之称,更是侗族大歌的核心发祥地,被誉为“侗歌窝”。作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无伴奏多声部合唱艺术,侗族大歌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阿卡贝拉”,传承至今已逾两千年,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完全依托口传心授,无需专业声乐训练,村民们从会说话起便学唱歌,会走路时便懂跳舞,以人声模仿鸟鸣、蝉鸣、水声、山风等自然之声,将天地万物融入歌声,形成“众低独高”的和声特色,展现出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智慧。如今,小黄村拥有正式歌队20余支,成员超1000人,从白发苍苍的老者到稚气未脱的孩童,皆是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他们在鼓楼对歌、田间传唱,让千年天籁在当代焕发生机。
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维度上,小黄村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始终与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构成了“文化传承—生态守护—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侗族大歌的诞生与延续,根植于小黄村完好的生态环境,而歌声中对自然的赞美与敬畏,又化作村民们守护绿水青山的自觉行动。多年来,小黄村村民在传唱大歌的过程中,坚守着“靠山吃山、爱山护山”的传统理念,使得村寨周边森林覆盖率保持在高位,溪流清澈见底,梯田层叠如画,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这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气候行动”“陆地生物”等目标高度契合。同时,当地通过“非遗+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让侗族大歌从文化遗产转化为发展动能:游客慕名而来,不仅能聆听原汁原味的天籁之音,还能体验插秧割稻、徒手抓鱼等农耕乐趣,感受蜡染、侗族盛装制作等传统技艺。村内培育的传统手工艺企业、文创销售点与民宿餐饮店,带动了两千余名村民就业增收,让村民在守护文化根脉、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了物质生活的改善,完美诠释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当代人需求与后代人利益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小黄村的特色物产同样彰显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智慧。当地依托山地资源与传统农耕技艺,培育出香糯稻谷、稻田鱼、茶油等特色农产品。其中,延续千年的稻田养鱼模式,借鉴了“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的生态智慧,不施化肥、不洒农药,稻禾吸收鱼粪养分,鱼儿吞食田间害虫,产出的香糯米饭口感醇厚,田鱼肉质鲜美,连鱼鳞都软嫩可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饮食文化代表。此外,村民手工制作的侗族蜡染织物、刺绣饰品、竹编器具等手工艺品,将侗族大歌中的文化元素与自然意象融入创作,既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深受游客喜爱的特色商品,实现了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中国传真新闻社社长李家辛在授牌仪式上表示,小黄村侗族大歌的传承实践,是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生动缩影。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行动运动倡导的“重新思考、重新调整和重新构想经济和社会”,在小黄村得到了最质朴也最深刻的践行——这里没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发展,没有以遗忘传统为代价的盲目创新,而是实现了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乡村经济稳步发展的良性循环。中国传真新闻社作为《发现美丽中国-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推介行动》的实施方,正是要发掘更多这样的中国样本,通过多语种纪录片、国际媒体采访、主题展览等形式,向世界讲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真实故事。
此次授牌活动具有多重深刻意义,为地方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播注入强劲动力。对从江县而言,这一荣誉不仅提升了小黄村侗族大歌的品牌影响力,更将推动当地文旅融合产业提质升级。依托国际认可的品牌效应,从江县可进一步整合侗族大歌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完善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开发深度文化体验项目,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全面振兴。对贵州省而言,小黄村的成功实践为全省“村字号”文旅IP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近年来,贵州“村超”“村BA”“村歌”等IP通过国际传播大放异彩,此次侗族大歌获国际认证,将进一步丰富贵州文化旅游的国际名片内涵,推动形成“非遗+生态+体育”的多元发展格局,吸引更多国际资源向贵州聚集,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中华民族文化国际化传播的进程中,此次授牌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侗族大歌曾于1986年亮相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震撼世界,如今《哪吒2》等影视作品也将其作为配乐元素,让这一民族天籁收获了更广泛的国际关注。而此次获得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荣誉称号,标志着侗族大歌的传播从艺术展示上升到发展理念交流的高度,成为向国际社会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载体。通过《发现美丽中国-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推介行动》的多渠道传播,侗族大歌所承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传承赋能发展”等理念,将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实践相结合,让世界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感知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价值,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开辟新路径。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评价:“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帮助其他国家共同发展,这是多边主义的最佳体现。”小黄村侗族大歌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正是中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的特色方案——它证明了传统文化并非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可以赋能现代发展的宝贵资源;生态保护并非发展的桎梏,而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根基。面向未来,随着《发现美丽中国-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推介行动》的持续推进,小黄村将以此次授牌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文化传承机制,培养更多年轻一代传承人,同时深化生态保护与产业融合,让侗族大歌这一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发现美丽中国,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更是对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肯定;传承民族文化,是对历史根脉的坚守,更是对人类文明未来的担当。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相信会有更多像小黄村侗族大歌这样的可持续发展样本涌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将在国际舞台上收获更多认可与赞誉,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信息由:【新青年编辑部© 】编辑发布 引用请注明出处: https://www.newyouth.org.cn/china-news/2025/11/19/archives/19378
微信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