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故事】贵池区牌楼镇竹溪村竹塘村口的椅子

在池州市贵池区牌楼镇竹溪村的竹塘自然村,村口近日新增了两排崭新的椅子,成为村民们纳凉闲聊的新去处。这些椅子并非政府出资,而是由原村民张金龙捐资购置。张金龙早年外出经商致富,现定居江苏张家港,但始终心系家乡。这一善举不仅为村民提供了便利,也再次展现了竹塘村邻里和睦、互助互爱的传统美德。

【乡村故事】贵池区牌楼镇竹溪村竹塘村口的椅子

竹塘自然村位于竹溪村内,这里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村子虽不大,但历史悠久,古时因“竹塘陈”而远近闻名。竹塘陈是当地一个古老的家族,世代居住于此,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今,竹塘村的村民依然保持着淳朴的民风,邻里之间关系融洽,互帮互助的氛围浓厚。这种和谐的氛围,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更在村子的公共事务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张金龙的捐赠并非偶然。他年轻时离开家乡外出打拼,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江苏张家港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尽管常年在外,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养育自己的家乡。此次捐赠椅子,是他对家乡的又一次回馈。张金龙表示,自己虽然在外地生活,但根在竹塘村,能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非常欣慰。他的善举也得到了村民们的广泛赞誉,大家纷纷表示,这些椅子不仅方便了日常生活,更让他们感受到了乡情的温暖。

事实上,竹塘村的公共设施建设一直以来都离不开村民的共同努力。早在20几年前,村里的路灯就是由村民集资安装的。当时,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筹集资金,购买了路灯并完成了安装。至今,路灯的电费和维修费用仍由村民集体承担。这种自发自治的模式,不仅解决了村里的实际问题,也增强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每当夜幕降临,路灯亮起,村民们走在明亮的村道上,心中充满了自豪感。

竹塘村的这种邻里和睦、互助互爱的氛围,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竹塘陈家族作为村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世代传承着团结互助的家风。这种家风逐渐影响了整个村子,形成了独特的村风民风。村民们从小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乐于助人、关心集体的习惯。无论是红白喜事,还是田间劳作,大家总是互相帮忙,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这种淳朴的民风,让竹塘村成为了一个充满温情的大家庭。

除了张金龙的捐赠和村民集资安装的路灯,竹塘村在其他方面也展现出了村民的团结与智慧。例如,村里的道路维护、环境卫生等公共事务,都是由村民自发组织完成的。大家轮流值班,共同维护村子的整洁与美丽。这种自治模式不仅节省了开支,也让村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每当有外人来到竹塘村,都会被这里的干净整洁和和谐氛围所打动。

竹塘村的成功经验,也为周边的村子提供了借鉴。牌楼镇的其他自然村纷纷效仿竹塘村的做法,通过村民自治的方式解决公共问题。这种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不仅提高了村民的参与感,也增强了村子的凝聚力。竹塘村的故事,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案例。

当然,竹塘村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近年来,池州市贵池区牌楼镇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各村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但竹塘村的独特之处在于,村民们在政府支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治的方式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这种政府与村民的良性互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

【乡村故事】贵池区牌楼镇竹溪村竹塘村口的椅子

竹塘一隅

展望未来,竹塘村的发展前景令人期待。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竹塘村有望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村民们纷纷表示,他们将继续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而像张金龙这样的外出成功人士,也将继续关注家乡的发展,为村子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竹塘村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乡情、团结与互助的故事。在这里,村民们用行动诠释了“远亲不如近邻”的真谛,用爱心筑起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村口的那两排椅子,不仅是为村民提供了休息的场所,更是竹塘村和谐氛围的象征。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竹塘村将继续保持这种优良传统,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本信息由:【新青年编辑部© 】编辑发布 引用请注明出处: https://www.newyouth.org.cn/china-news/2025/09/01/archives/18295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25-09-01 09:38
下一篇 2025-09-02 14: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