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而言,党的十八大前后,我们面临的国际传播形势不容乐观,难题甚多,优秀的中国方案和智慧“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究其缘由,在于“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这需要我们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早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极为务实且具有前瞻性的国际传播战略:
“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历经十多年的实践与实战,我们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方面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1
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
2
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同时,我们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方面大有可为,党中央也用力尤多。
比如,针对一些国外友人对中国有偏见的现状,经过研判,我们了解其原因主要源于陌生、隔阂和不了解。可想而知,了解中国,不能只看一个点、一个面,切忌盲人摸象。介绍中国,既要介绍特色的中国,也要介绍全面的中国;既要介绍古老的中国,也要介绍当代的中国;既要介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介绍中国的人和文化。国外友人迫切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想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想知道中国的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等。毫无疑问,这些方面单纯依赖正规的新闻发布、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靠外国民众来中国亲自了解、亲身感受是很有限的。于是文艺便成为很好的交流方式,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文化瑰宝,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再比如,要想讲好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故事,考古学的作用无可替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运用我国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通过交流研讨等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
针对西方某些国家别有用心地在中国民族问题上做文章,我们“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积极推动中外学术界、民间团体交流互动”。
3
要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十年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理念主张,即可作如是观。同时,我们要善于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
4
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要创新体制机制,把我们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要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申言之,即“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
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
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我们还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
本篇内容综合整理自:《新时代文化建设十论》、包图网
本信息由:【新青年编辑部© 】编辑发布 引用请注明出处: https://www.newyouth.org.cn/jianjie/2025/07/21/archives/17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