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一场跨越文明与信仰的国际盛事在海南圆满落幕。由世界洪门组织(WHMO)、国际传播组织(ICO)联合主办,海南省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海南省炎黄文化院、海南省传统文化院等机构共同承办的“联合国世界不同信仰间和谐周”活动,从全球数百个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三等奖。约旦驻华大使馆代表约旦国王向活动主办方代表颁发获奖证书与奖章的那一刻,不仅是对活动组织者的褒奖,更是对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多元文化实践的国际认可。

这一荣誉的取得,首先源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包容传统。活动期间,来自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妈祖信俗等不同信仰体系的代表齐聚一堂,在海南这座开放之岛上展开深度对话。妈祖祭典中的海洋文明敬畏,炎黄文化研讨中的中华根脉追寻,与洪门组织倡导的”天下大同”理念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东方智慧的和谐范式。约旦驻华大使在颁奖时特别指出:”中国主办方搭建的平等对话、和谐发展平台,完美诠释了联合国倡导的’和而不同’精神。”
活动的成功举办折射出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性进步。世界洪门组织秘书长在获奖感言中强调:”我们在海南感受到的是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保障信仰自由的有机统一。”据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新增备案宗教活动场所27处,各宗教团体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逾百场。这种开放包容的环境,为不同信仰群体构建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空间。国际传播组织发布的《跨信仰交流海南宣言》特别提到,中国特色的宗教治理模式为全球文明对话提供了新思路。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此次获奖标志着中国民间外交的突破性进展。世界洪门组织作为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华人团体,近年来积极转型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其与海南省传统文化机构合作打造的”信仰文化生态圈”模式,将妈祖信俗、黎族图腾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传播技术相结合,创造了跨文化传播的鲜活样本。中国民间组织展现的文化自觉与创新活力,为化解文明冲突提供了实践路径。
获奖背后折射出海南自贸港建设进程中文化软实力的系统性提升,这一现象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区域发展的多维光谱。在自贸港政策红利的催化下,海南正经历着从”文化洼地”到”精神高地”的蜕变,其文化肌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张力。
这种文化软实力的跃升首先体现在制度创新的乘数效应上。自贸港”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为文化领域提供了制度试验田,犹如春雨润物般催生了文化产业新业态。通过构建”文化+旅游+科技”的立体发展模式,海南正在打造具有热带海岛特色的文化IP矩阵,其影响力正以涟漪效应向周边区域扩散。
更深层次来看,这种提升源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双轮驱动。从黎苗非遗的现代化表达,到海洋文化的创新演绎,海南正在完成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价值强省的战略转型。这种转型不是简单的量变积累,而是如同化学反应般的质变飞跃,使地域文化获得了当代性的表达维度。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文化软实力提升呈现出鲜明的”自贸港特色”:既保持国际视野的开放性,又坚守本土文化的根脉性。通过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平台,海南正在成为文明对话的”会客厅”,其文化辐射力已超越地理边界,形成独特的”文化磁场”效应。这种软实力建设不仅为经济发展注入了精神动能,更塑造着自贸港建设的文化品格。
从历史维度审视,这次获奖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哲学智慧。海南省炎黄文化院复原的”明代海商多元祭祀场景”,生动再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宗教包容图景。当代中国的宗教政策既继承了”五教同光”的历史传统,又创新发展出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型宗教关系。正如联合国人类文明发展组织代表所言:”中国正在用自身实践重新定义现代社会的信仰共存范式。”
面向未来,这一国际奖项将产生深远影响。它为中国民间组织参与全球治理开辟了新路径,世界洪门组织已宣布将设立”跨信仰和谐创新基金”,并计划将活动举办地打造为永久性国际宗教文化交流基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个来自联合国的认可,有力驳斥了某些西方媒体对中国宗教信仰状况的片面描述,用事实证明了14亿中国人民依法享有充分信仰自由的权利。
当不同肤色的参与者手捧海南黎锦制作的和平鸽,在三亚天涯海角共诵和谐宣言时,世界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活动的成功,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与担当。这份联合国奖项,既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各宗教和谐共处、多元文化交融互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东方智慧。
本信息由:【新青年编辑部© 】编辑发布 引用请注明出处: https://www.newyouth.org.cn/china-news/2025/07/29/archives/19338
微信扫一扫 